古墓工程概況:
由于“元嘉十七年”南朝磚室墓處于廣州市胸科醫院改造擴建范圍內,為不影響項目建設,同時確保對廣州優秀歷史文物古跡進行完好保護,經市政府及相關文物保護專家專項論證評估,最終確定將M41古墓進行整體大規模遷移,轉移至改造擴建范圍以外。 南朝時期“元嘉十七年”紀年墓M41,其規模之大、結構之精、保存之完整,為廣州考古60余年首見,對研究廣州地區南朝時期的墓葬形制及分期斷代具有重要意義。元嘉十七年”南朝古墓,呈“串”字形,由墓道、排水溝、封門、甬道、前室、左右耳室、過道、后室幾部分組成,墓坑長11.3m,寬3.2-5.36m,墓室內長10.16m,寬1.36-2.16m,高2.52-3.84m。該古墓一經面世便驚艷世人,是2018年廣州五大考古發現之一。
古墓工程方案:
“干砌”工藝考驗平移工程:元嘉十七年” 南朝古墓M41位于潮濕的深層地底下,這座大型地下不規則建筑雖然使用燒制的青磚砌成,但是磚塊間沒有使用任何粘接物,純鋪貼堆砌而成。墓室的內部結構不是很穩定,磚體也都存在開裂斷裂松動破損等情況。這種磚與磚之間互相借力形成穩固的建筑體,如果某一塊磚掉落,有可能影響整座建筑的平衡受力,嚴重的或會導致整座建筑散架。且墓穴不是方方正正的,中間還有兩個凸出用來放陪葬品的耳室,建筑體最寬處有5米多。特殊的磚砌工藝,加上年代久遠,墓室的內部結構不是很穩定,對墓室平移要求高。
基坑施工→平移施工→平移到位后保護施工:基坑施工:因古墓現位與平移到位后的位置存在將近4m的多的高差,墓室本身深度將近有6m深,所以在平移施工時,對平移終點處一定范圍內的基坑支護采用排樁加內支撐的形式進行,對平移現在位置及平移路線上的基坑采用放坡開挖加噴錨支護的形式進行。平移施工:對墓室平移體側面采用鋼板樁加HN型鋼水平箍進行加固,墓室底部處理采用洛陽鏟掏土洞后穿插HN型鋼及注漿的形式進行加固處理,土洞應分批施工,同時與側面鋼板樁形成整體,保證了整個平移體的剛度;平移上軌道采用HN型鋼,下軌道采用條形基礎,平移動力采用千斤頂進行施加,這樣形成整個平移體系。平移到位后保護施工:平移到位且填土完成后,為了保證古墓后續的保存與參考研究,對墓室新增混凝土頂板與側壁相連,形成一個箱體,在墓室地面入口采用砌磚墻與混凝土平屋頂形成一個小房間,對墓室地面入口進行保護,防止水倒灌進墓室內,從墓室地面入口進入墓道采用旋轉樓梯。內部設置抽風系統,保證內部空氣流通。